对话精英
经济学家潘峙钢谈谈什么是文化?
华韵专业号 | 2019-7-17

潘峙钢:我也谈谈文化是什么?

来源:海外网 08-05 13:12

前阵子看到网上热络推送流传的一篇文章《龙应台:什么是文化?》,文章很长,字里行间透析出龙先生深厚之文化底蕴,受益匪浅。受此启发,本人从另一个角度也来闲聊一下“什么是文化?”。

到底什么是文化?首先,我认为当下我们对“文化”这个词汇的诠释有点含混不清,就连对“文化”这个词汇的词性定义我认为都有待商榷。“文化”一词作为西文“culture”的译文,其定性为名词,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这个词汇应有更精妙的启示。我认为把“文化”定义为名词过于简单化,我斗胆地揣摩把“文化”一词定性为动词,至少是一个动名词才比较贴切。

什么是文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后,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么一大段对文化的诠释,好似面面俱到,实则仍令人生涩费解。

让我们看看我们的老祖先对“文化”一词又是如何解释的,中国传统所指的“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经·贲卦·象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人认为中国老祖宗言简意骇,明确指出了“文”和“化”是两种不同概念和属性的并联。

“文”一般情况下指人们对已存在的自然现象加以观察、认识、了解,使之凝为确定的知识且予以传播,如天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成果等等所形成的文章经典和表达方式。而“化”本义应为化取、度化、转化、变化、造化、深化、化育,如《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属于动态词性,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如此说来,文与化不是同一种形态属性,并联一起才能称之为“文化”,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把“文”与“化”区别开来,统称为文化。譬如:某人读了许多的书,知识面很广,满腹经纶,但并不懂得如何转化、化取、度化、深化,就不能称之为有“文化”,顶多是一个有“文”之人,简称文人。一个民族也是一样的,这个民族可能有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文章经典、以致文山文海,但若不具备“化“的能力,充其量是一个“有文无化”之民族。

总之,文化不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动词或动名词。“文化”是文与化的并联,而往往文与化是割裂的,有文不见得有化,有化不见得有文。鉴于此,我将这个世界上的民族或国家划分为四种形态:

有文有化、无文有化、有文无化、无文无化。

一、首先我们看看谁属于“有文有化”。

我认为欧洲西方国家是比较典型的“有文有化”国家。欧洲之文源自“两希”之文,“两希”之文是指古希腊、古罗马之文(据源自古埃及之文,无法清晰考证)和源于希伯来人的基督教之文,这两种“文”构成了现代欧洲深厚的“文”之遗产和宝贵的精神内涵。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古希腊的几何学、逻辑学、政治学、建筑艺术等等,还是希伯来人贡献的《圣经》(直到今天,基督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这就是的两希论,皆为后世欧洲所继承,故称欧洲是“有文”之国家应无异议。那么欧洲又如何称之为“有化“呢?什么时候“有化”的呢?这就是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因为有了欧洲文艺复兴致使欧洲成为了“有化”的国家,并以此带来了欧洲西方国家至今长达600多年的文明与繁荣。那么它是如何开始“化”的呢?我们说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就没有欧洲文艺复兴,没有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就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而没有美第奇这个家族或许就不会有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或许至少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欧洲文艺复兴。难道一个家族能有如此能量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什么秘密武器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致使欧洲国家成为了“有化”的国家。

让我们来听听美第奇家族的传奇。使美第奇家族真正兴盛的是乔凡尼·美第奇。乔凡尼·美第奇本是佛罗伦萨的一个药剂师,后来从事药品贸易的商人,通过日积月累赚到了不少钱,成为当地一名富商和银行家。据说他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按现今的说法就是一个“土鳖”,而当他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后却突发奇想,抑或接到了上天什么“昭示”,开始热衷于古典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并以此发大愿,信誓旦旦要复兴古希腊文化。于是他建立乌菲兹美术馆、修建了百花皇后大教堂(百花皇后大教堂的穹顶是世界三大穹顶之一)、网罗并资助艺术家、奖掖文化、收藏图书、手稿并对公众开放,广泛涉及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历史、哲学、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目睹那些辉煌的文化遗产。

特别有意思的是乔凡尼·美第奇居然在自己家里创办了一个文化沙龙,参加沙龙学习的不仅有他自家的孩子们,还有他在外面遇到的一些他认为有天赋的孩子,其中许多是穷人家的孩子。有一天美第奇出门散步,看到路旁一名男孩正在雕塑一座老人像,他一旁观察后对男孩说:“小伙子,你雕塑的老人像牙齿不应该这么整齐吧?”,过了一会,美第奇散步回来又经过此地,他看到那个男孩已经把老人的牙齿做了修改。美第奇觉得这个男孩很有悟性,便把男孩领到自己家中参加沙龙学习。这个男孩是谁呢?就是后来家喻户晓、如雷贯耳的米开朗琪罗。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诞生的许许多多文化巨匠都是出自于美第奇家族的文化沙龙或参加过美第奇沙龙的学习,他们有达·芬奇、拉菲尔、马萨乔、多那太罗、波提切利、德拉瑞亚、米开朗琪罗、提香、曼坦尼亚等等。正是这群人的不朽作为而缔造了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理性启蒙运动,直到英国工业革命。是他们的引领使沉淀于漫长黑暗中世纪的欧洲古典文化大放异彩,如果说古希腊创造了不朽的“文”之遗产,而文艺复兴就是“化”,从此而化育了欧洲至今为止近600年来的繁荣与文明。

再来看看美第奇家族文化沙龙里的美第奇家族的子孙们,虽然他们也酷爱艺术,但家规不允许他们从事专业艺术职业,那他们都做了什么呢?

乔凡尼·美第奇的长子科西莫·美第奇曾代表美第奇银行接管教皇的财政,成为当时欧洲第一大银行。后来科西莫在佛罗伦萨建立起僭主政治,成为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接下来美第奇家族许多儿孙也相继步入政坛成为僭主或成为大公。特别值得的一提的是美第奇家族先后有三人还成为了教皇,他们是利奥十世教皇、克莱门特七世教皇、利奥十三世教皇,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欧洲中世纪是多么的显赫荣耀。还有在参加沙龙学习的美第奇家族的女孩们也一个个不同凡响。其中凯瑟琳·美第奇嫁给了法国亨利二世,当时法国不仅没有什么文化而且非常贫瘠,凯瑟琳为法国带去了大量的意大利绘画、雕塑艺术品,带去了香薰草种植和香水制作工艺,还有高跟鞋、服饰、名媛手包、冰淇淋等等。她还命建筑师菲利波特·迪罗门建了一个名为杜伊勒里宫的小宫殿,构成今日卢浮宫的雏形。她还写了一本书《生活的绝妙论说》,她成为法国文艺复兴的始作俑者,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法国香水、法国名牌包箱、法国大餐等等无不烙上凯瑟琳所缔造的优秀基因,由此我们也清晰认识到世界驰名品牌不是一夜之间打造出来的。还有另一位女孩玛丽•美第奇嫁给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她就是路易十三的母亲,她与天才艺术巨匠彼得·保罗·鲁本斯一起将巴洛克文化推到极致,在玛丽·美第奇授意下鲁本斯还着手装饰了卢森堡宫的两个巨大长廊,为此,他以玛丽的主要生平,创作了二十多幅巨幅油画,即《玛丽·德·美第奇的生涯》,并以各种神话或传奇故事对玛丽玛丽·美第奇予以歌颂赞美。著名的《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是其中第六幅。1616年,为了纪念她与亨利四世美丽的爱情,她拓建了卢浮宫郊外一处原始丛林为一条林荫大道,起名"皇后林荫大道",即为现在闻名世界的最美的街道—香榭丽舍。

从美第奇这个家族的传奇我们是否看懂了、看到了什么?这就是“文”与“化”结合的力量,虽然乔凡尼·美第奇没受过正规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没文化“,但他有其与生俱来“化”的本事,将之“化”与古希腊之“文”并联起来,散发出巨大的、经久不衰的能量。也许是一种天赋,也许是一种使命。他不仅兴旺了他的家族,历经几百年兴盛不衰(许多后来的国王、总统、教皇、名门望族、财团富贾无不流淌着美第奇家族的血液和基因),而且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持续性的盛世光芒。回过头想想我们中国常常说道的: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一句话:没有文化!文化是需要建立和传承的,我们看到现在中国有许多的家族企业也修建了各种会所,但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追求奢侈、摆阔显富、吃喝玩乐,有几个能像美第奇家族一样精心打造自己的文化沙龙。

今天我们说要复兴中华文化,不仅需要中央政府振臂一挥,更需要千千万万像美第奇这样的“土豪”共同来发力经营和打造。也许你办家庭文化沙龙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家族的传承及兴盛不衰,这就足够了,你虽仅仅打造了一个“文化”能量点,但千千万万个能量点的聚合起来就形成了纵横中华大地的巨大能量场,这样中华文化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二、其次我们看看谁属于“无文有化”。

首先我认为美国应该属于“无文有化”的国家,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建国时间不长,到今年才240年,除了印第安人部落文化,美国本身是没有“文“的,所谓美国文化实质上是“拿来文化”,什么是拿来?就是“化取”, 美国的百老汇舞台剧来自英国,美国的摇滚乐就以黑人的节奏布鲁斯音乐为其最初源头,美国的电影、动漫题材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标本,甚至影视场景也是世界性的,《功夫熊猫》就是中国元素,《阿凡达》的外景就是湖南张家界。就连美国硅谷文化也是来自于世界,在硅谷创业的大多数人都来自世界各地。当然,美国在拿来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它是创新了,即“转化、深化、造化”,便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和文化价值观。美国文化应该是“拿来 创新“。所以说美国应属于“无文有化”的国家。

比较典型的“无文有化”非日本莫属。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虽然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但实际上从公元100年开始,史书才有了以国家形式出现日本的记载。所谓那时的日本“绳文时代”,无非石陶器制作上的工艺,并不能称之为“有文”,直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才为日本带去了文字、金属器皿、冷兵器、建筑工匠、技师、谷物种子等等,那时候日本基本上是荒蛮之地,狩猎、捕渔是唯一的生存方式,虽然也有一些种植,但真正的大米谷种是徐福带去的。据统计,在日本的徐福遗迹有五十多处。清代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有"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莱别有天。镜玺永传笠缝殿,倘疑世系出神仙"一诗,并注有"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据说如今日本皇宫里还供着这“镇宫三宝”。然而,日本对此很少宣传,为什么?因为日本人不愿承认是中国人徐福为日本带去的农耕文明,带去了繁荣,更不愿意承认今天至少有10%以上的日本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三千童男童女中国人的血液。

故此,日本古代基本没有自己的“文”,也不懂得如何去“化”。直到中国唐朝中期,日本又是从中国学去了“化”的本事。据史料记载,在唐朝中期时候,大概是唐玄宗时期,从印度来了一位叫善无畏的高僧,他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阇黎",是唐代密宗胎藏界的传入者。善无畏到达大唐东土后,唐玄宗还亲自礼聘善无畏为国师。自此以后,善无畏便在兴福寺、西明寺、福先寺先后住持,受命译经和弘传胎藏界密法,并与当时另一位密教祖师不空三藏共同研习,善无畏所传为胎藏界密法,不空所传为金刚界密法,互相灌顶传法,同开大唐密教,即无上密教之最高奥义也。据说“密教”能量巨大,所受灌顶之人能量倍增,故须择人而授,不然六根不净之人或道德品质不良之人获传后也可以做巨大的坏事。其实所谓“无上密教”就是最高境界“化”的本事。不空三藏后来看中了一位叫惠果的年轻人,便把其全部的“密教”传授给了惠果,后来惠果成为历任代宗、德宗、顺宗的三朝国师,倍受崇敬,辅助皇帝将唐朝推致极盛。惠果老了以后也一直寻找授法之人,这时候有一个叫空海的日本人随遣唐使一同来到中国,辗转到了长安(今西安),在青龙寺拜见了惠果法师,惠果见空海后大喜,于是惠果将“无上密教”的倾囊相授与空海,同年十二月,惠果法师示寂。

一年后空海回到日本,即创立了“真言宗”,空海法师所传的密法受到日本朝野的欢迎,在嵯峨天皇的支持下,迅速在日本修建道场,展开弘法活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唐朝“化取”到日本,我们今天想要知道真正的唐朝是什么样子,恐怕要去日本观摩了。他的弘法活动遍及日本全国。仿唐朝县乡办学,在平安京设立“综艺种智院”,也是最早的私立大学。便将唐朝的礼仪、书法、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医药等等好的东西一骨碌全“化”到日本去了,带来了日本的快速发展和繁荣,这就是日本的“大化改新”。然而“无上密教”在后来的中国却慢慢失传了,以致唐朝慢慢走向衰落,到了宋朝“无上密教”更是知者甚少,常常听人说唐宋之后无中国,不是无中国,而是因中国失去了“化”,或者可以说唐宋之后无文化。而在日本“无上密教”一直传承着,虽然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却擅长于“化”, 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又一次成功“化取”了西方,明治维新不仅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全面大改革,让日本完全西化,使其迅速进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

综上所叙,我认为日本就是典型的“无文有化”的国家。

三、我们再看看谁属于“有文无化”。

上面曾说道:唐宋之后无文化。本人认为唐宋以后中国基本进入了“有文无化”,中国的“文”并没有丧失,仍然是琴棋书画、文山文海、经典古籍,还有所谓儒释道的传承,但“化”却日渐式微。元朝基本被外来蛮族文化所取代,虽然明朝也有些仁人志士如张居正、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等等力图挽救中国传统的“化”之学,然而势单力薄、不成大气。清朝以后更是将“化”几乎消失殆尽。直到我们今天,对“化”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远远不及中国的先哲圣人。看似我们仍拥有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实际上那只是“文”,而没有“人文化成”,更别说“以化天下”了,恐怕就连我们对中国传统“文”之核心价值观也派系林立、各抒已见、不得要领。中国五千年的“文”实在是太多了,都积赘在我们肚腩里,甚至都不知如何“消化”,太多的“文”堵在肚里,因不知“消化、转化”,以致让我们形成便秘而大腹便便,故我们说:肥大不是强大。一文一化,文之重器,化之通达,两者皆不可或缺。如何“消化、转化、深化”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同时如何“化取、转化”它山之石,作为中华民族是需要好好反思和探讨之,不能再糊里糊涂这么走下去了。我们说复兴中华文化,复兴什么?就是复兴像先秦人、唐人那般出神入化、惟妙惟肖的“化”之本事。

四、哪些属于“无文无化” 国家和民族?

至于哪些属于“无文无化” 国家和民族?我们一目了然,我就不搁在抬面上了,以免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招惹是非。这些“无文无化”的国家和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不曾有过辉煌,未来也不可能有任何翻身崛起之机会。

总之,什么是文化?决不是那些学者、语言学家们成天在诠释的模糊概念,说了几辈子也说不清楚。文化就是文明的基因加上智慧的造化。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判断其有没有文化,实则是文之积淀,加上化之升华,文与化两者并联融合才构成真正的灿烂文化。特别在今天,“化”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基石上的物竞天择和创新进化,因此我们仅仅复兴祖先的“化”还远远不够,“化”是一个永续不断的全息思维和行为过程,是一系列动机、一系列动作、一系列再造,它变幻万千以致无穷无尽。

人类社会从远古的“一”走到了今天的“一切”,随着今日互联网、物联网、云科技、人工智能等虚拟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正面临大规模从“一切”回归于“一”的进程,统一的信息、统一的知识、统一的意识、统一的流通、统一的财富、统一的行动……已形成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全球一体化的步伐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在衍化蜕变。作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这一巨大的历史变革中即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东西方文明如何交融,正在考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化天下”的博大智慧和民族精神。中华之“文”博大精深,同时,我相信当今中国不乏有识之士,藏龙卧虎之高人贤德大有人在,我们的“化”完全可以指日复兴。让我们共同努力,励精图治,造化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同时属于全体地球人类的和平美好未来。

2016年7月19日星期二于北京楚轩书斋

(潘峙钢 经济学家、国家开发银行高级专家、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